海德拉巴中央大学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共建 “印度 - 欧洲考古联合实验室” 首掘桑奇佛塔周边遗址

印度大学语言学教授 阅读:12 2025-10-08 12:25:55 评论:0

  海德拉巴中央大学(University of Hyderabad)考古学与遗产研究系近日与德国海德堡大学东方研究所签署为期 5 年的合作协议,共建 “印度 - 欧洲考古联合实验室”—— 这是印度首个聚焦南亚古代文明的跨国考古实验室,实验室总部设于海德拉巴中央大学校内,配备三维激光扫描仪、碳 14 测年仪、文物修复工作台等先进设备,总投资达 800 万欧元(由德国研究基金会与印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共同出资)。首项合作项目 ——“桑奇佛塔周边早期佛教遗址考古发掘” 已于本月启动,项目团队由 20 名印德考古专家(含 8 名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、12 名印度学者)与 30 名研究生(18 名来自海德拉巴中央大学,12 名来自海德堡大学)组成,计划用 18 个月完成遗址测绘、文物清理、数字化建档三大核心任务。

  实验室主任拉维・尚卡尔教授介绍发掘过程中的关键进展与挑战:“桑奇佛塔周边土壤层较薄,且文物多为陶制、木质,非常脆弱,我们采用‘微痕发掘法’—— 用直径仅 2 毫米的毛刷清理文物表面,避免损伤;目前已在佛塔西北 1.2 公里处发现一处公元前 2 世纪的佛教僧院遗址,遗址面积约 1500 平方米,包含 4 间僧房、1 个佛龛与 1 口水井,出土了 12 件陶制舍利容器(表面刻有梵文‘舍利’字样)、300 余片梵文贝叶经残片(内容涉及佛教戒律),以及带有莲花、法轮等佛教符号的砖雕构件。通过碳 14 检测,这些文物距今约 2100 年,处于孔雀王朝晚期至巽伽王朝初期,对研究早期佛教从恒河平原向印度中部传播的路径具有重要价值。” 德国团队则带来了便携式 X 射线荧光光谱仪,用于分析文物材质成分 —— 目前已完成 50 件文物的无损检测,发现部分陶器原料来自恒河平原的黏土,印证了当时跨区域的物资交流;同时,德国专家还指导印度研究生使用 “文物三维建模软件”,已完成舍利容器的 10 个数字模型构建,精度达 0.1 毫米。

  项目还同步设立 “印德考古研究生交换计划”:每年选拔 10 名印度研究生赴海德堡大学学习文物修复技术(如纸质文献脱酸、金属文物防锈处理),为期 6 个月;德国学生则赴海德拉巴参与实地发掘,并在印度国家博物馆学习南亚古代文物鉴定。预计 2026 年项目结束后,将在海德拉巴中央大学建立 “桑奇遗址数字博物馆”—— 通过 VR 技术还原僧院原貌,游客可佩戴 VR 设备 “走进” 公元前 2 世纪的僧房,观察僧侣的生活场景;同时将所有文物的数字模型与发掘报告上传至线上平台,免费向全球研究者开放。拉维・尚卡尔教授表示,实验室下一步计划开展 “印度河流域文明遗址(如摩亨佐达罗)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交流研究”,进一步推动南亚考古的国际化合作。


开封要闻

本文 印度大学中文网 首发,如需转载本文章,还请您保留本站链接!网址:https://www.in.kongzi.edu.pl/post/3345.html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印度留学,印度大学排名,德里大学,尼赫鲁大学,印度奖学金,印度高校申请,印度课程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