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量化考核酿恶果 印度高校反思 "唯论文论"

印度大学语言学教授 阅读:3 2025-09-24 19:19:27 评论:0

  IIT 系统推行的 “论文量化考核” 政策正引发连锁反应。以 IIT 马德拉斯分校为例,该校要求博士生在毕业前至少发表 2 篇 SCI 论文,且需至少 1 篇发表在 JCR Q1 区期刊,未达标者需延长学制,最长不得超过 8 年。记者从该校博士生手册中看到,学生每学期需提交 “论文进展报告”,未按计划完成者将被扣除 30% 的奖学金,情节严重者面临降级至硕士阶段的风险。

  重压之下,该校博士生平均每周工作 60 小时以上,部分实验室甚至实行 “早 9 晚 11” 的考勤制度。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一名三年级博士生透露:“为了赶论文,我连续 3 个月每天只睡 4 小时,导师还要求我们‘周末必须到实验室’,根本没有时间休息,更别提照顾家人。” 这种高强度科研模式虽使该校论文数量在三年内增长 120%,但学术质量却大幅下滑 —— 印度研究观察组织(IRO)数据显示,同期该校被撤回的论文量激增 200%,远超全球高校平均 5% 的撤回率,主要问题集中在实验数据无法重复、引用不当、与导师意见不合导致的署名纠纷等。

**

论文量化考核酿恶果 印度高校反思 "唯论文论"

  学界已开始自发反思并推进改革。IIT 坎普尔分校于 2024 年 9 月试点 “科研贡献多元化评价体系”,将实验技术突破、专利转化、科研成果产业化、学术会议报告等纳入博士生考核指标,其中 “论文发表” 权重从原来的 70% 降至 30%。该校物理系主任阿尼尔・库马尔表示:“我们发现,实施新体系后,博士生的科研创新积极性明显提高,2025 年第一季度申请专利数量同比增长 40%,还有 3 个团队的科研成果与企业达成转化合作。”

  贾瓦哈拉尔・尼赫鲁大学则设立 “学术诚信基金”,每年投入 500 万卢比(约 47 万元)资助原创性低产出研究,重点支持基础科学、人文社科领域需要长期积累的课题。该校历史系教授拉维・梅农解释:“有些研究,比如古代印度语言考证,可能 5 年都发不了 1 篇论文,但对学术传承至关重要。基金就是为了让学者能沉下心做‘慢科研’,不必为了考核焦虑。”

  企业界也对此作出回应。微软印度研发中心人力资源总监萨米尔・高塔姆透露:“我们近两年调整了招聘标准,不再只看论文数量,而是更关注候选人的科研思维、问题解决能力。去年从 IIT 招聘的 120 名员工中,有 15 人没有发表过 SCI 论文,但在技术面试中表现突出,目前已有 3 人成为项目核心成员。”

  国际学界也纷纷发声,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家陈迪在印度学术论坛上指出:“让所有博士生年均发 1 篇 SCI,本身就是违背科研规律的。不同学科、不同研究方向的产出周期差异极大,用统一的论文指标衡量,只会催生更多学术不端,最终损害整个科研生态。” 目前,印度高校协会(AIU)已组建专项工作组,计划 2026 年前出台全国性的 “高校科研评价指导意见”,推动各院校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。


开封要闻

本文 印度大学中文网 首发,如需转载本文章,还请您保留本站链接!网址:https://www.in.kongzi.edu.pl/post/2866.html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印度留学,印度大学排名,德里大学,尼赫鲁大学,印度奖学金,印度高校申请,印度课程介绍